

閃燈人像外拍複習
台中與台北的第一堂Sony閃燈外拍課之後,我們終於從自然光、構圖邁入離機閃燈設計光線的議題。 參數設定上如果用TTL拍攝,可以說只要管好相機與閃燈的+-EV來分別控制環境與主體的曝光。 在相機A模式情形下,我還是維持配合現場天候光源調整ISO(如陰天我會調在ISO250,晴天時維持ISO125)而非 開啟ISO AUTO,這樣可以避免在光源不足情形下又同時不小心縮小光圈時ISO會自動拉太高。 A模式光圈多數我仍維持4~5.6近行拍攝。 而閃燈TTL情形下,單純用+-EV控制出力,這樣的好處是讓電腦決定出裡多少,拍攝上可以專注光位光感的設計。 第一堂課著重在基本光感變化的練習: 壓光:所謂重置光源,把背景壓暗,再以閃燈照亮人物,呈現較硬調子較個性的畫面。 設定上相機EV-1.7~2.0,閃燈EV正常或+0.3出力就可以完成,關鍵在燈位盡量在4或8點方向以塑造適當的立體感。 壓制現場陰天平淡的自然光,打上閃燈後人物與背景有我們要的對比 下圖:同時間地點自然光拍攝,對比會較低,光線更柔和。 補光: 設定上相機EV+-0,閃燈EV 0~_+0.3,燈位控


人像攝影課技巧複習3-選景
續上集 我後來決定把選景放到人物肢體與快門時機之前來說,之前的大綱是:1. 光線2. 構圖3. 人物肢體與快門時機4. 選景5. 引導今天來聊一下我選景的「想法」,一樣的概念,選什麼景除了因人風格而異之外,跟要拍的風個也有很大關係,嚴格講根本不會有規則可言,反而跟你想拍什麼或你覺得這地方可以拍什麼比較有關。另一個方式則是因為過去拍攝經驗,看到一個景會產生可以拍攝的「畫面」,這樣當然是最好的,可以立即進行拍攝,比方看到一整排樹或列柱會想到用縱深壓縮的方式拍攝…….但相對手法上比較固定也缺少變化。 如果能夠隨處抓到環境結構特點進行不同角度、焦段變化拍攝會有更多樂趣與成就感,當然,痛苦的莫過於看著眼前的景一籌莫展,不知哪裡可拍不知從何下手……. 以下我提供我個人經驗分享,通常我到一個環境是這麼開始的 1. 尋找「色塊」:作為人像拍攝的背景,最好有簡潔、有彩度、大面積的色塊如紅、黃、藍、綠色等背景為人物襯托,我會先觀察周圍環境有沒有鮮明易辨識的色塊可以利用包括天空在內的藍色、後面大片面積的綠樹、山、牆壁塗鴉、門板、建築等。 紅色塊鮮明+樹影的背景 黃色塊


人像攝影課技巧複習2-構圖基礎觀念
人像攝影課技巧複習-構圖基礎觀念(一) 2.構圖 講到構圖真是件老掉牙的事,不就是三分法九宮格上下左右前中後? 其實這寫我們都知道,但實際拍攝時常常….卡卡的是不是?不是拍個幾張後就不知道怎麼變換 初學的同學則是不太能判斷「我這樣拍好不好」。 構圖根本是個非常深、非常廣、變化非常多的議題,尤其是最後一樣「變化非常多」,特別是「構圖手法、觀點」這件事。 試想,30年前的婚紗照拿到現在還會讓你驚艷嗎? 現在很多很有感覺的人像構圖作品可能在以前的年代根本不會被接受,影像構圖手法上,在某些特定需求以外(如形象照、大頭照等沒又太大變化空間),一直在變化的人與景結合的陳述、表現法演進,其實也帶有反映潮流的意涵。 我抓出個人構圖時的幾個思考方式跟大家分享幾個觀念與心法。 誠如我在講座讓分享的,構圖的第一個目的是在陳述主題,二是美化或包裝主題,主角是人像,畫面中的紅花,背景是配角,襯托紅花的綠葉。 用紅花在綠葉中的畫面做比喻可以延伸出幾個要領 1. 人物在畫中可以凸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概念) 2. 人物在畫面中位置不一定要在正中間 3人物在畫面中比例(花的大小與


人像攝影課技巧複習1
我在幾次的Sony人像外拍課重複的分享幾個技巧,雖說重複但是現場環境常常變化很多,短短兩小時課程要全部記住其實不太可能。 就累積幾次的課程我分次分享以下重點技巧的觀察與拍攝要領: 1. 光線 2. 構圖 3. 人物肢體與快門時機 4. 選景 5. 引導 這些章節要到完整大概就是一本書了,所以除了分次之外,我也精簡的提示喚醒曾參加課程同學的記憶為主,不在細節上作太多描述。引用的照片也以課程為主,但由於課程上我拍的不見得夠多,也會用其他拍攝案件或活動的照片輔助說明。 首先,這篇講一下光線。 第一個課堂上講過的重要觀念就是:晴天找陰影、陰天找光源 晴天有陽光,不要直接讓模特站在瞬光位置就開始拍攝,可以先看一下「陽光照射下周邊植物、建物投射的陰影在哪?方向朝哪邊?陰影有沒有濃淡交疊位置?還是都是銳利的邊緣。 1.模特站在陽光照射交接處陰影內30公分是光線最柔和又有層次的位置,到了距離陰影線60公分以上是柔和均勻的光線 陰影銳利處在陰影線30cm處拍攝(下圖) 陰影銳利處在陰影線60cm或以上處拍攝(下圖) 2.從陰影判斷光線方向,可以迅速決定人物與拍攝者